→Brand
,
Fashion
,
Features
,
Film/TV
,
Overseas
Yves Saint Laurent Hits the Big Screen:《瘋狂的愛》《時尚大師聖羅蘭》《巴黎聖羅蘭》
12/11/2014
時尚傳記類電影一直是我很愛的口味,諸如《時尚大帝 Lagerfeld Confidential 》《范倫鐵諾:時尚天王 Valentino: The Last Emperor》《時尚先鋒香奈兒 Coco avant Chanel 》甚或前陣子的《巴黎時尚女魔頭 Mademoiselle C》,不僅重現大師們的輝煌年代,也讓人一窺五光十色伸展台後不為人知的故事。而在今年,人人都愛的Yves Saint Laurent 也有了專屬的傳記劇情片,還一口氣推出了兩部,怎能不叫人欣喜又好奇呢?
YSL瘋狂的愛 L’amour fou (2010)

IMDb:www.imdb.com/title/tt1606382
在看電影之前,不得不提到幾部關於YSL的紀錄片。除了2002年推出由David Teboul執導的《Yves Laurent Laurent:His Life and Times》《Yves Saint Laurent:5 Avenue Marceau 75116 Paris》外,最為大家所知的應該是2010年由Pierre Thoretton執導的《YSL瘋狂的愛 L`Amour Fou》,以一場著名的「世紀拍賣」為背景,記錄側寫聖羅蘭一生的重要時刻,並透過其終身伴侶 Pierre Bergé 先生的視角,緩緩道出兩人從相識、相戀、共同創業,一同走過近半世紀的生活點滴。
![]() |
Pierre Bergé & Yves Saint Laurent |
![]() |
兩人的家與收藏品 |
![]() |
Andy Warhol 與 Yves Saint Laurent |
![]() |
L'amour fou YSL (2010) |
自21歲晉升Dior首席設計師、於時裝圈大放異彩,到66歲正式引退、71歲因病離世,Yves Saint Laurent 奉獻時尚界長達近50年。他用前衛書寫古典,為時尚圈帶來新穎色彩;致力解放女人身體形象,讓女性穿上西服褲裝、透視裝,挑戰道德尺度,引領了繼 Coco Chanel後又一波時裝革命 ; 打破種族偏見,首度起用黑人模特登上伸展台;受到女性主義、垮掉一代和平民化運動的影響,大膽的走在時代的最前沿。而在Yves 離開後,歷經 Tom Ford 的誇大煽情、Stefano Pilati 的精簡優雅,Yves Saint Laurent 於2012年迎來現任設計總監 Hedi Slimane 的回巢(曾在90年代擔任YSL左岸男裝系列設計師),同時大刀闊斧將品牌更名為「Saint Laurent Paris」,震驚全世界。這個 Dior Homme的一代傳奇、帶起Skinny風潮的明星設計師,將其熱愛的搖滾、龐克文化與品牌緊密結合,讓Saint Laurent 成為眾多搖滾明星、潮流人士的追捧的愛用品牌。當然這又是後話了。
![]() |
接掌 Dior 的年輕Yves Saint Laurent |
![]() |
1965年推出的經典蒙德里安裙 (Mondrian dress) |
![]() |
首個女性燕尾服系列:吸煙裝(Le Smoking) |
![]() |
Yves Saint Laurent HC S/S 2002 (最後一場高訂秀) |
![]() |
深受Yves Saint Laurent 賞識的 Hedi Slimane |
A Tribute to Yves Saint Laurent
The Things Yves Loved
在2009年的時候,有兩部以Coco Chanel為主題的傳記電影《時尚女王香奈兒 Coco avant Chanel》《香奈兒的祕密 Coco Chanel & Igor Stravinsky》同期上映,而在五年後,這種「鬧雙胞」的情況又再度發生了。一生高潮迭起的Yves Saint Laurent ,毫無疑問是電影片商的理想素材,其中《時尚大師聖羅蘭 Yves Saint Laurent》由伴侶Pierre Bergé 獨家授權力挺,找來新生代演員Pierre Niney飾演聖羅蘭,把焦點放在年輕時的Yves和Pierre之間的情緣始末,描繪兩人相識50年的生活點滴。《巴黎聖羅蘭 Saint Laurent》則獲得現今品牌商標擁有者Kering集團支持,由Chanel男香模特、法國演員Gaspard Ulliel 挑大梁,側重在聖羅蘭1964年至1976年的事業巔峰,與逐漸走向崩潰的過程。然而兩部電影幾乎同時開拍同時宣傳,也因此引發雙方一場口水大戰,包括Pierre Berge 在推特上的驗明正身宣言、甚至因服裝複製爭議有意阻礙影片上映,以及《巴黎聖羅蘭》導演的反擊『不需要Berge先生的祝福、追求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』等,戲裡戲外一樣精彩。那麼,粉絲究竟會為誰買單呢?就端看導演敘事功力與演員的資質了。
The Things Yves Loved
在2009年的時候,有兩部以Coco Chanel為主題的傳記電影《時尚女王香奈兒 Coco avant Chanel》《香奈兒的祕密 Coco Chanel & Igor Stravinsky》同期上映,而在五年後,這種「鬧雙胞」的情況又再度發生了。一生高潮迭起的Yves Saint Laurent ,毫無疑問是電影片商的理想素材,其中《時尚大師聖羅蘭 Yves Saint Laurent》由伴侶Pierre Bergé 獨家授權力挺,找來新生代演員Pierre Niney飾演聖羅蘭,把焦點放在年輕時的Yves和Pierre之間的情緣始末,描繪兩人相識50年的生活點滴。《巴黎聖羅蘭 Saint Laurent》則獲得現今品牌商標擁有者Kering集團支持,由Chanel男香模特、法國演員Gaspard Ulliel 挑大梁,側重在聖羅蘭1964年至1976年的事業巔峰,與逐漸走向崩潰的過程。然而兩部電影幾乎同時開拍同時宣傳,也因此引發雙方一場口水大戰,包括Pierre Berge 在推特上的驗明正身宣言、甚至因服裝複製爭議有意阻礙影片上映,以及《巴黎聖羅蘭》導演的反擊『不需要Berge先生的祝福、追求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』等,戲裡戲外一樣精彩。那麼,粉絲究竟會為誰買單呢?就端看導演敘事功力與演員的資質了。
時尚大師聖羅蘭 Yves Saint Laurent (2014)

今年年中搶先上映的《時尚大師聖羅蘭》,打著「唯一正式授權聖羅蘭傳記電影」的旗幟,由Pierre Bergé欽點演而優則導的同志導演 Jalil Lespert 操刀,法蘭西喜劇學院出身的新星Pierre Niney 和《媽媽要我愛男人》影帝 Guillaume Gallienne 擔綱主演,不僅場景道具考究(於YSL總部及Bergé私家別墅取景),還從Pierre Bergé-Yves Saint Laurent 基金會借來大量原版服裝(因此電影是根據服裝來選模特),真實完整地還原歷史現場,對於YSL品牌迷可以說是一大福音。
![]() |
Pierre Niney、Guillaume Gallienne |
![]() |
Pierre Niney、Guillaume Gallienne、Charlotte Le Bon、導演 Jalil Lespert |

主演 Pierre Niney有張略顯神經質的清秀臉蛋,帶著羞澀的geek感,把才華洋溢卻無比脆弱的聖羅蘭詮釋得淋漓盡致,而Guillaume Gallienne 表現同樣亮眼,撇去《媽媽要我愛男人》的娘娘腔形象,以不離不棄的忠犬 好男人形象出現,別具說服力。若說聖羅蘭的生活屬於藝術,Pierre Bergé 就是藝術背後的商業頭腦,為他打點從事業到私生活的一切,讓他能夠專心致志在設計上面。另外電影放了許多篇幅在YSL首位靈感女神 Victoire Doutreleau (Charlotte Le Bon 飾演)身上,摯友Betty和Loulou相對沒那麼突出,更別提老佛爺(選角根本是黑他吧XD)和他的男人Jacques(Xavier Lafitte飾演)了。
![]() |
Yves Saint Laurent (2014) |
片中展示了三場時裝秀,每場都講述了Yves-Pierre這段關係中的一個時刻,再現了1966年晚禮服套裝、1971年狐狸皮草大衣以及1976年俄羅斯芭蕾舞團系列,十足奪人眼球。其中我最喜歡的無非是那場自由解放系列再現,通過夜店煙霧繚繞的真實場景,來展示這套經典服裝的性感與曖昧,看模特們個個化身為性感迷人的女皇,冷艷、迷離充滿緊繃張力,讓人看得幾乎忘了呼吸。而片尾向 Ballet Russes 致敬的俄羅斯芭蕾舞團 (Opéra Les Ballets Russes) 是YSL最為出色的一個系列,也是其醉心於異域民族風格的標誌性開端,那時的他正面臨個人生活及與Pierre Bergé關係的低谷,或許正是在這樣的逆境與精神狀況下,才最能激發出具藝術價值的天才之作吧。
![]() |
電影複刻YSL為Victoire Doutreleau造型的場景。 |
![]() |
1971年全裸拍攝YSL首款男性淡香 "Pour Homme"廣告。 |
![]() |
Yves Saint Laurent 1976 Russian Collection |
巴黎聖羅蘭 Saint Laurent (2014)

IMDb:www.imdb.com/title/tt2707848
其實在上映前對這版的期待值是更高的,不只是小加的關係,從導演到選角卡司的黃金組合,都更顯見商業價值。首先是向來喜愛玩轉「性、性別」主題的法國名導 Bertrand Bonello,古典音樂家出身的他,擅於在前衛的題材中加入華美的古典元素,諸如前作《色情大師》《巴黎妓院回憶錄》《我是男我是女(TIRESIA)》(是說查了資料才發現這部愛片也是他導的,已跪),由他來詮釋聖羅蘭的花花世界再適合不過了。演員同樣是一堆熟面孔:除了我們香奈兒男神 Gaspard Uliel 變身聖羅蘭惟妙惟肖,讓粉絲大呼驚奇外,飾演伴侶Pierre Bergé的是比利時著名千面男星 Jeremie Renier,同時也是小加的十年老友 ; 大家所關注的新歡 Jacques 由《巴黎初體驗》《巴黎小情歌》的法國性格小生 Louis Garrel飾演,挑戰性感新尺度 ; 《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》當紅女星 Léa Seydoux以及法國超模Aymeline Valade,也在片中化身為聖羅蘭的靈感謬思女神。
Bertrand Bonello大膽跳過聖羅蘭的少年時期,直接截取1967-1976年這段YSL事業巔峰與生活低谷的時期,赤裸展現這位時尚天才在名利雙收的背後,那難以自拔的頹廢慾望世界。片子以1974年聖羅蘭獨自入住飯店、接受一通電話專訪開始,倒敘回到1967年處於創作全盛時期的聖羅蘭,白天在裁縫間工作、晚上尋歡作樂流連聲色生活,通過酒吧Club、派對、奢華寢室、裁縫間等空間的轉換,以及大量古典音樂和分割畫面的處理,為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體驗。像1968-1971這四年的時間以蒙太奇式的分割畫面呈現,一邊是法國當時的社會事件(五月學運、越戰、戴高樂下台),一邊是YSL所推出的幾季時裝秀,反應了服裝與當時社會脈絡的聯繫,是讓人印象深刻的鏡頭。而導演也大量描繪法國60-70年代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,許多聖羅蘭生命中重要的人物,都在夜晚的Club場景中被聚集,像是「女版聖羅蘭」香奈兒女模 Betty Catroux 的挖角戲, 以及那場與 Jacques de Bascher的初次相遇,在人潮纂動的舞池中,透過鏡頭緩慢的來回平移,營造出「眾里尋他千百度」、「茫茫人海中我已鎖定你」的恍若隔世,是相當漂亮的處理。
其實在上映前對這版的期待值是更高的,不只是小加的關係,從導演到選角卡司的黃金組合,都更顯見商業價值。首先是向來喜愛玩轉「性、性別」主題的法國名導 Bertrand Bonello,古典音樂家出身的他,擅於在前衛的題材中加入華美的古典元素,諸如前作《色情大師》《巴黎妓院回憶錄》《我是男我是女(TIRESIA)》(是說查了資料才發現這部愛片也是他導的,已跪),由他來詮釋聖羅蘭的花花世界再適合不過了。演員同樣是一堆熟面孔:除了我們香奈兒男神 Gaspard Uliel 變身聖羅蘭惟妙惟肖,讓粉絲大呼驚奇外,飾演伴侶Pierre Bergé的是比利時著名千面男星 Jeremie Renier,同時也是小加的十年老友 ; 大家所關注的新歡 Jacques 由《巴黎初體驗》《巴黎小情歌》的法國性格小生 Louis Garrel飾演,挑戰性感新尺度 ; 《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》當紅女星 Léa Seydoux以及法國超模Aymeline Valade,也在片中化身為聖羅蘭的靈感謬思女神。
![]() |
《巴黎聖羅蘭》導演與主要演員 |
Bertrand Bonello大膽跳過聖羅蘭的少年時期,直接截取1967-1976年這段YSL事業巔峰與生活低谷的時期,赤裸展現這位時尚天才在名利雙收的背後,那難以自拔的頹廢慾望世界。片子以1974年聖羅蘭獨自入住飯店、接受一通電話專訪開始,倒敘回到1967年處於創作全盛時期的聖羅蘭,白天在裁縫間工作、晚上尋歡作樂流連聲色生活,通過酒吧Club、派對、奢華寢室、裁縫間等空間的轉換,以及大量古典音樂和分割畫面的處理,為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體驗。像1968-1971這四年的時間以蒙太奇式的分割畫面呈現,一邊是法國當時的社會事件(五月學運、越戰、戴高樂下台),一邊是YSL所推出的幾季時裝秀,反應了服裝與當時社會脈絡的聯繫,是讓人印象深刻的鏡頭。而導演也大量描繪法國60-70年代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,許多聖羅蘭生命中重要的人物,都在夜晚的Club場景中被聚集,像是「女版聖羅蘭」香奈兒女模 Betty Catroux 的挖角戲, 以及那場與 Jacques de Bascher的初次相遇,在人潮纂動的舞池中,透過鏡頭緩慢的來回平移,營造出「眾里尋他千百度」、「茫茫人海中我已鎖定你」的恍若隔世,是相當漂亮的處理。
Betty Catroux 初登場
Jacques de Bascher 初登場
Jacques de Bascher 初登場
《巴黎聖羅蘭》摒棄了流水帳般的線性敘事,不做主觀引導和過多鋪陳說明,而是以一種意識流的方式,擷取某些特定事件並打亂重組,隨著聖羅蘭當下的身心狀態肆意流動,讓觀眾也有同樣焦慮和神經質的感覺。如同拼圖一般,透過一次次的派對、一段段的小插曲,來拼湊出聖羅蘭的性格和真實樣貌,也與當下影響的創作產物做了連結對照(特別喜歡 Le Smoking廣告場景的再現,給人一種影中影的夢幻恍惚感),也因此看完150分鐘的電影後,你可能還是不知道Yves Saint Laurent是誰,Yves Saint Laurent 還是那樣一個朦朧神祕的存在。

有別於上一部電影,聖羅蘭在時尚領域的成就被快速帶過,將主題放在其個人的神經質、不安全感和妄想,極大限度的描繪物質與享樂主義面向,也因此與終生伴侶Pierre Bergé的羅曼史著墨不多,只有一場和美國投資者爭奪品牌名的談判場面較為突出(虧 Jeremie Renier扮老又增肥,真是大材小用了),反倒是開啟聖羅蘭生命中最輝煌時代的靈感泉源─「凱撒大帝」Karl Lagerfeld 的男模愛將、法國貴族美男子 Jacques de Bascher ,佔了較大的篇幅(但徹頭徹尾沒有老佛爺啊哭哭)。但兩位配角的光芒依舊搶不過獨挑大梁的 Gaspard Uliel:小加不論長相、氣質、背景(媽媽是秀場人、爸爸是時尚設計師)都與本尊有著極大相似,甚至當劇組找來聖羅蘭穿過的西裝,竟完全符合身型不用修改,加上從小具備繪畫天分,片中所有聖羅蘭的設計草稿都是親手繪畫,更是讓人驚奇。不同於Pierre Niney那種神學生般的禁慾感,小加的聖羅蘭集純真與魅惑於一身,擁有俏皮又殘忍的矛盾特質,那瘦身11公斤的纖細身軀、輕柔軟綿的腔調、毫不違和的中性氣質,很好地描繪了被禁錮在保護傘下又極端脆弱的偏執靈魂。


有別於上一部電影,聖羅蘭在時尚領域的成就被快速帶過,將主題放在其個人的神經質、不安全感和妄想,極大限度的描繪物質與享樂主義面向,也因此與終生伴侶Pierre Bergé的羅曼史著墨不多,只有一場和美國投資者爭奪品牌名的談判場面較為突出(虧 Jeremie Renier扮老又增肥,真是大材小用了),反倒是開啟聖羅蘭生命中最輝煌時代的靈感泉源─「凱撒大帝」Karl Lagerfeld 的男模愛將、法國貴族美男子 Jacques de Bascher ,佔了較大的篇幅(但徹頭徹尾沒有老佛爺啊哭哭)。但兩位配角的光芒依舊搶不過獨挑大梁的 Gaspard Uliel:小加不論長相、氣質、背景(媽媽是秀場人、爸爸是時尚設計師)都與本尊有著極大相似,甚至當劇組找來聖羅蘭穿過的西裝,竟完全符合身型不用修改,加上從小具備繪畫天分,片中所有聖羅蘭的設計草稿都是親手繪畫,更是讓人驚奇。不同於Pierre Niney那種神學生般的禁慾感,小加的聖羅蘭集純真與魅惑於一身,擁有俏皮又殘忍的矛盾特質,那瘦身11公斤的纖細身軀、輕柔軟綿的腔調、毫不違和的中性氣質,很好地描繪了被禁錮在保護傘下又極端脆弱的偏執靈魂。

『我自己創造了一頭野獸,現在只得與牠共存亡。』
在巨大的壓力下,生性敏感的聖羅蘭精神狀況開始崩潰,與Pierre Berge關係也是分分合合,直到Jacques的出現讓他重燃生命的激情,找回從接下Dior大任後就不曾有過的青春時代,然而多采多姿的生活成為聖羅蘭的靈感泉源,卻也將他帶入酒精與大麻的深淵。在片中小加可以說是火力全開,不僅出「櫃子」正面全裸演出(15cm大鵰),還大玩SM、性愛派對、打野砲,挑戰從影最高尺度。印象深刻的無非是那場據說是一次OK、讓人臉紅心跳的藥丸之吻,不論是象徵慾望的蛇從下腹滑行而出的幻象,還是一旁愛犬Moujik 磕藥致死的驚人戲碼(據說真的給狗吃藥到吐白沫,不怕動保人士抗議嗎XD),都極盡糜爛之能事。可惜或許因為感情戲大為精簡的關係, Louis Garrel 詮釋的 Jacques 顯得不夠立體,就是個覺得自己很性感的自戀屁孩,無法讓人感到共鳴。另外電影也有提到1989年 Jacques死於愛滋病(陪伴他一起入葬的是那隻小熊玩偶),Jacques死後昔日愛人卡爾和聖羅蘭都歷經了一段低迷期(一個暴吃暴肥一個臥病在床),只是最終聖羅蘭就此銷聲匿跡、從人生舞台黯然退場,卡爾反而勵精圖治重建了他的時尚帝國,讓人不勝唏噓。而雖然Pierre和Yves在1976年結束了愛情,但仍保留著事業夥伴關係,並且終生都是最了解對方的摯友,2008年聖羅蘭生命最後幾個月,他們註冊結為民事伴侶。在聖羅蘭葬禮上Pierre的致詞說道:『我們的分開也許無可避免,但我們的愛從未停歇。』

在巨大的壓力下,生性敏感的聖羅蘭精神狀況開始崩潰,與Pierre Berge關係也是分分合合,直到Jacques的出現讓他重燃生命的激情,找回從接下Dior大任後就不曾有過的青春時代,然而多采多姿的生活成為聖羅蘭的靈感泉源,卻也將他帶入酒精與大麻的深淵。在片中小加可以說是火力全開,不僅出「櫃子」正面全裸演出(

在電影中後段又回到了開頭那場飯店戲,聖羅蘭娓娓道出他在軍中的遭遇,如同一個轉折點,電影不再像前半段以清楚的年份字幕做倒叙,而是採用交叉剪輯的方式,雜揉不同的時空倒錯,讓人目不暇給。可以看到年幼的聖羅蘭,安靜的用紙片剪裁黏貼衣服,執著找尋Y字的木頭 ; 仍在創作的中年聖羅蘭,迎來人生最大放異彩的一場時裝秀 ; 晚年聖羅蘭退出公眾視線後的居家日常,看老電影、和家僕話家常、屢屢陷入回憶之中(驚鴻一瞥《登堂入室》的底迪 Ernst Umhauer) ; 換了不知道多少隻的愛犬Moujik ...... 至此聖羅蘭的一代時尚王國走入歷史,如同那被放到博物館收藏的過往傑作。順帶一提年老的聖羅蘭由奧地利演員Helmut Berger 扮演(聲音還是小加,其實有點出戲),有在看維斯康堤 (Luchino Visconti) 电影的人應該不陌生,他是維斯康堤的愛人與謬思,出演了包括《納粹狂魔 The Damned》《家族的肖像 Conversation Piece》以及《諸神的黃昏 Ludwig》中經典的路德維希,芳華風靡歐洲70年代。而在晚年聖羅蘭看的電視裡放映的正是《納粹狂魔》的電影片段,是相當讓人驚喜的安排。
尾聲與《時尚大師聖羅蘭》同樣終止在1976年革命性的俄羅斯芭蕾歌劇系列,並以蒙德里安式的切割畫面呈現,算是一種有趣的致敬(是說Saint Laurent 近年秀片也都用分割畫面處理),也貫穿本片的精神『以華美視覺喚醒一個逝去的年代』。最後更穿插了報社雜誌得到聖羅蘭已故的小道,並開始討論訃告標題要怎麼下的場面 (然後演報社記者的正是導演本人),以多方角度為其一生做了註解。
尾聲與《時尚大師聖羅蘭》同樣終止在1976年革命性的俄羅斯芭蕾歌劇系列,並以蒙德里安式的切割畫面呈現,算是一種有趣的致敬(是說Saint Laurent 近年秀片也都用分割畫面處理),也貫穿本片的精神『以華美視覺喚醒一個逝去的年代』。最後更穿插了報社雜誌得到聖羅蘭已故的小道,並開始討論訃告標題要怎麼下的場面 (然後演報社記者的正是導演本人),以多方角度為其一生做了註解。
Is Yves Saint Laurent dead?
在Pierre帶領下,眾人看到聖羅蘭在工作室裡忙碌著新的中國系列。抬頭,那靦腆的一笑已給了答案—“看嘛!他還活著。”當然,我們都知道聖羅蘭實際上在2008年才去世,但結尾更加要強調是,聖羅蘭的肉體縱會消逝,其美學精神卻終將生生不息。

總體看來,《時尚大師聖羅蘭》《巴黎聖羅蘭》兩部電影可以說是一個極端:前者過分平淡,後者雜揉過多重口味的野史八卦。雖說《巴黎聖羅蘭》導演在創作上有著極大自由發揮的空間,得以藝術的角度,放膽揭露聖羅蘭鮮為人知的慾念與黑暗面,但總體還是形式大於內容,過於瑣碎的剪接和大量重複的情慾戲,讓觀影人不免感到冗長無聊,是喜歡就會很喜歡、討厭就會看不下去的電影類型,建議要觀看這部的朋友,先去看看前面的傳記片和聖羅蘭的周邊新聞,不然會很難跟上導演跳躍式的思考,以及一些畫面安排的隱含深意。

總體看來,《時尚大師聖羅蘭》《巴黎聖羅蘭》兩部電影可以說是一個極端:前者過分平淡,後者雜揉過多重口味的野史八卦。雖說《巴黎聖羅蘭》導演在創作上有著極大自由發揮的空間,得以藝術的角度,放膽揭露聖羅蘭鮮為人知的慾念與黑暗面,但總體還是形式大於內容,過於瑣碎的剪接和大量重複的情慾戲,讓觀影人不免感到冗長無聊,是喜歡就會很喜歡、討厭就會看不下去的電影類型,建議要觀看這部的朋友,先去看看前面的傳記片和聖羅蘭的周邊新聞,不然會很難跟上導演跳躍式的思考,以及一些畫面安排的隱含深意。
附:YSL電影主要角色對照

金馬影展影人講座:Gaspard Ulliel
今年金馬影展揪感心的邀請到 Gaspard Ulliel 二度旋風來台,一圓上回黑色小禮服的遺憾,這次不僅聽了影人座談,還參與到映後的簽票會,並和朋友合作完成了小加親筆簽名拍立得,完全是一個小迷妹的心情,實在是大滿足啊!
0 comment